坚守教学,不忘初心——记教学贡献奖获得者土木学院赵慧明

发布者:李秀发布时间:2019-03-05浏览次数:56

有一种力量可以指引人生的方向,这其中一定有他的光芒;如果有一种声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,这其中一定有他的嘹亮。悠悠二十载,他依然坚守在教育岗位上,润物细无声,他用平凡的姿态育人成才。

他,就是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——赵慧明。

置名利于身外,捧学子在心尖

从教二十多年,赵慧明老师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但他从不夸耀,踏实前行,依然执着地坚守在教学第一线,奔赴于学生之间。

“科学家做科学研究,不能以获奖为目标,如果说以获奖为目标,那可能就误入歧途了,教学上也是,首先就是要踏踏实实的把教学工作做好,得到学生认可,这才是最基本的、最重要的,也许这次获奖了,但绝对不是说奔着这个获奖而来的。”面对自己的教学成就他引用丁肇中院士的话这样说到。

“为人师表”是教学的精髓所在。“一切以学生为中心”、“为学生服务”是他一直以来的信条。他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教育,在他眼里,给学生上好课永远排在第一位。从最初的晦涩难懂到如今的有趣易学,他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,越来越注重信息的反馈,看到学生点头认可,他才如释重负。“在课间休息的时候,我就插一段与课程有关的科技进展、名人专访、以及励志方面的纪录片”、“上课学累了,就偶尔来一段英语,缓解一下视觉疲劳和听觉疲劳。”在课余还利用QQ群或微信群为学生答疑,与学生交流思想;建设“慧明力学”微信公众号,推送力学有关的实例、力学的发展历史、经典题目解答等文章。他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,在不断的摸索中,让学生不仅乐意去学,还能拓宽知识面。

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:“教育的根是苦的,但其果实是甜的”。我们看到赵慧明老师“育人为乐”的蜡烛精神已开始在教育战线上开花结果。

力行教学改革,坚持学生为本

他积极参与教改项目,进行教学改革,撰写教改论文。近五年主持或参与教改项目8项,以第一作者发表教改论文5篇。

在谈到做教学改革工作时,他回忆到“那时候刚工作没多久,网络才刚刚兴起,我们就做了一个教学网络化的工作,机缘巧合,这个学校教改转成了省教改,最后这项成果还有幸获得了江苏省三等奖。

“学生拿着手机之后,还会好好学习吗?”“上课学生拿着手机听课,是在干正经活吗?”面对这样的质疑,他这样说到:“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,现在有些同学和老师也很喜欢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,但是这种教学方式,课堂容量会比较少。所以网络化教学、多媒体教学还是要积极应用进来,拓展课程内容,让学生们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。”在他萌发出这个想法以后,他便积极地投入到行动中,用自己的行动将这个想法变为现实。他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和多媒体课件,一次又一次的积累,致力于将教学网络化和现场教学结合。在这之外,他还参与慕课建设和应用,让课堂内容丰富多彩。在他看来,无论是使用手机还是电脑,都可以在保证基础教学的同时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。

荀子曰:“不闻不若闻之,闻之不若见之,见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。”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没有放下改革的目标,不仅鼓励推行教学网络化,还将“翻转课堂”的教学理念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。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,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,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用课堂内的宝贵时间,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激发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。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这种教学模式,他是希望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,让学生去讲,然后他再给予指导和点拨,促进学生们学习效果的提升。“现在有很多学生很厉害,比老师懂得多,我还有很多地方要学习。”面对学生的表现他这样感慨道。

为师因材施教,为友点灯同行

作为大一大二学生的老师,他就是一抹星光,在黑夜里指引方向。面对刚入大学的同学,他说:“希望同学们可以尽快适应大学环境,适应大学里的学习和生活节奏,同时也要学会把握方向,严格要求自己,认真上好每一门课,认真上好每一节课。”

在指导本科毕业设计时,他会选择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引导他们,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。其中2016年他指导的王强中的毕业论文获得省级优秀称号,他也在201420162017年被评为校级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。

为了提升自己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。他自己在平日里会学习一些新知识,一方面拓宽了他的知识领域;另一方面,他通过学习一些科技史、力学史、英语方面的知识,可以调动课堂氛围,让学生更加有精神。

对于学生参加竞赛和实践活动,他觉得学生一定要先保证自己的基础课程学习不能落下,“如果时间富裕的话,那可以鼓励他们去做竞赛项目,去做实践活动来锻炼和提升自己。”赵慧明说。

“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,一切以学生为中心。”这是他一直秉承的理念,也是他一直坚持的人生信条。正是因为这样的信念,他才能在教学这条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辉煌!

张志佳 李硕 普雪峰